台灣政治氣候學第二定理:「吱吱熱效應」(GG-Fever effect)
定理內容:
「政治氣候(含氣溫)上升會使中華民國公民『綠屬性』值上昇,進而提昇泛綠陣營潛在支持率」
根據筆者於2007年發表的「台灣政治氣候學第一定理」對泛綠支持者在氣溫下降狀況之行為動機的描述,我們可以簡單推導得出,在「氣溫上升」時,泛綠陣營的支持率必然有機會比泛藍陣營高,由於前文是2007年寫成,為使論述更為完整,我再擴充引進「政治氣候」的概念,並且將適用對象由「泛綠支持者」擴大到全體「公民」,得出前述「第二定理」。
而在第二定理中,所謂「政治氣候」概念其實是為了解釋泛綠政界人士在台灣選舉史中所廣泛運用的選舉策略。面對「氣溫」這種「天注定」,無法以人力操弄的因素,泛綠確實不能一直坐視不管;雖然他們直到今天應該還是不明白明明講閩南語的「台灣人」、最有可能「蓋給台灣」的人占所有中華民國國民的絕大多數(70%-75%),為何自己的全國票數,也就是所謂的「基本盤」一直比泛藍少。但是從「黨外」算起這四五十年的大小征戰中,他們至少抓住了泛綠選民的基本「綠屬性」:「莫名的熱血理想與信仰」,在民進黨成立以後,他們便以「反對黨」的姿態,透過「反國民黨」、「反獨裁」、「民主」、「進步」、「希望」、「魄力」、「反黑金」、「年輕活力」、「改革」、「非核家園」、「愛台灣」、「反中國」、「正名制憲」、「單一選區兩票制」、「國會減半」、「獨立建國」等概念滿足泛綠選民的熱血理想與信仰。為了克服第一定理「冷吱吱效應」的先天限制,泛綠政界人士必須要主動以激昂熱血的吶喊,不斷重覆前述概念來激發支持者熱血當中的綠屬性。換句話說,就是主動營造一個「政治氣候」上昇的環境使支持者進入「吱吱熱」狀態;雖然「氣溫」是「天注定」的,但是「政治氣候」是可以「靠打拼」的;有位曾有「寶島歌王」稱號的歌手唱的好:「愛拼、才會贏」,用一嘴好砲讓自己周圍的「政治氣候」上昇,是每個泛綠政界人士在從政時一定「愛拼」的必修學分。
而第二定理將適用範圍定義為「公民」而非第一定理中較狹隘的「泛綠支持者」,其實是為了呼應「政治光譜」(political spectrum)理論。按照政治光譜理論,其實國民的政治立場是有機會變動的;如果以台灣的「藍綠」作為政治光譜的量尺,其實每個公民的思想都會同時具備「綠」、「藍」屬性,而影響公民「綠」、「藍」屬性值大小的重要因素,就是「政治氣候」,當然,也包括了氣溫在內。具體一點來說,政治氣候(氣溫)高,「中間選民」會往綠屬性偏;政治氣候(氣溫)低,「中間選民」會往藍屬性偏;這種偏向趨勢一來一往,牽動的選票比例足以決定候選人的當選與否。
所以依據第二定理,泛綠陣營要提昇支持率,首要就是激發支持者的「吱吱熱」狀態。激發「吱吱熱」的方法第一點是靠一嘴好砲昇高陣營內部「政治氣候」的傳統戰術、第二點就是利用氣溫上升的季節從事政治活動;在2000年民進黨執政後,泛綠陣營舉辦的許多重大政治運動也有意無意的選擇在春季及夏季召開,例如「228周年慶」、「反反分裂法大遊行」、「全民公投討黨產」、「公投入聯連署」,乃至於今年在野後發動的三場「反馬政府」遊行全都選在熱死人不償命的8月……;甚至也有將選舉活動移到夏季舉辦的例子(例如2005年5月舉行的任務型國民大會代表選舉,確實讓泛綠陣營得票率贏過泛藍);這些舉措或許有透過暖熱的氣溫,催生支持者「綠屬性」的期待。第三點激發「吱吱熱」的策略,是選擇氣溫較高的地區參選,自從1998年陳水扁連任台北市長失利,連帶使民進黨原來在北部、中部地區的縣市執政優勢迅速衰微後,轉進南部縣市發展政治勢力似乎就成了泛綠陣營的總體戰略;即使到了十年後的2008年,國民黨號稱「完全執政」的今天,位處北回歸線以南熱帶氣候的南部七縣市仍舊由民進黨執政,而且民進黨在2006年後因面臨貪腐指控支持度低迷時,也多次在南部地區發起政治運動,試圖藉鞏固「綠屬性」值高的當地支持者來維繫其所謂的「基本盤」。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第二定理也部份解釋了泛綠陣營對「美麗島事件」的不重視,除了「美麗島事件周年慶」總是在台灣各級選舉投票日前後,辦不辦都是兩難的理由外,畢竟在12月10日「冷吱吱」的天氣辦活動,支持者的「吱吱熱」激發不起來,場子冷掉打壞氣勢事小,打壞氣勢的時間點若在投票日前可是兵家大忌。就連1979年「美麗島事件」發生的那一天,當黨外民主先輩面對鎮暴部隊時,也得要隨身帶上火把、藉著火光的熱度來引燃自己心中那股熱血的信仰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