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由季節看台灣選舉藍綠得票率」,於2007年12月,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前發表於PTT BBS站政黑(HatePolitics)板。本文經中幅度增修以充實內容。

1489ff77b4af7c.jpg

 

定理說明:

  其實藍綠投票率跟天氣確實是有關,但筆者認為有關的方向不太一樣。

  大部分的政治學者及鄉民幾乎都同意「綠營支持者刮風下雨也愛投」的主流理論,不過筆者的看法剛好相反。


  在正常狀況下,綠營支持者只會在「出大日頭」的時候才催得出票來。天氣一冷,冷吱吱連總統演講都可以不甩了,更不可能會去投票。


  這種現象筆者稱它為「冷吱吱效應」(Cold-GG effect)(按:「吱吱」為網路鄉民用語,取綠營支持者像猴子一樣易受朝三暮四話術影響之意,可將其英譯為GG,全名為Green Goat,又可中譯為「綠鬥羔」,取其支持「綠」營、「鬥」性堅強、實力卻僅如「羔」羊般虛弱之意)

  這個效應的出現其實跟綠營支持者的基本屬性關係密切,即使是最深的藍營支持者,應該也會同意「那些綠營支持者」的心中,一直抱持著一股莫名的熱血理想和信仰,這種熱血理想和信仰筆者把它稱為「綠屬性」。不過這些熱血理想和信仰需要足夠的熱情來襯托,情緒不夠熱,綠營支持者的「綠屬性」就會下降。只要下降到沒有足夠動機去投票的程度,綠營支持者的票就投不出來。所以屬於綠營的執政黨(民進黨)為何上上下下都是一嘴好砲,就是因為這樣做可以激發支持者熱血當中的綠屬性。

  自從中華民國有民主選舉以來,以往從「省長以下」的各級選舉都是在冬季的12月舉辦。而「冷吱吱效應」會讓支持者的綠屬性高不上去,票也很容易投不出來,因此從中華民國選舉史來看,在大部份的情況下,代表溫和理性且現實妥協等「藍屬性」的泛藍陣營得票率在冬季都比泛綠陣營高。唯一比較重要的例外是1997年的縣市長選舉42.1% : 43.0%),但例外的原因筆者認為是當年選舉民進黨(綠營)由偏向溫和理性的許信良陳文茜等美麗島系操盤,引進女權、環保、社會福利、治安等層面帶理性色彩的政見論述,再加上國民黨(藍營)因當年白曉燕事件處理不當,被理性的藍營支持者打槍導致。那一年民進黨的得票率,應該有一部份是由藍營支持者所貢獻;換句話說,當年因為民進黨取得了「溫和理性」的形象,而且這種溫和理性的形象相對於典型綠營那種「有熱血理想和信仰,卻莫名的不務實」的刻板印象而言,又多了一部份向現實妥協的色彩;簡單來講就是1997年的民進黨「夠藍」所以有一部份不受「冷吱吱效應」影響的藍營支持者樂於投票選擇民進黨作為,抵消了民進黨因「冷吱吱效應」流失的部份綠營選票,更進一步使少掉這一部份藍營支持者的國民黨票數,首度在冬季得票率居於劣勢。

  只是不知道為什麼,1996年中華民國總統開始直接民選以來,每次總統大選卻特地安排在春暖花開的3月投票。在這之後,除了1996年李登輝綜合藍綠屬性大勝外,從2000年開始,國民黨與泛藍陣營就開始選的很辛苦了。因為他們面對的,確實是一群因為天氣回暖,「綠屬性」增加而更有動機去投票「蓋給台灣」的綠營支持者,而且這些綠營支持者的人數是有可能過半的。

  可是另外一方面,即使執政黨上上下下都是一嘴好砲,他們能夠激發支持者「綠屬性」的程度還是有極限。20043月雖然陳水扁總統得到過半選票(49.9% : 50.1%),泛綠陣營形勢一片大好,但同年12月的立委選舉泛綠陣營總體得票率還是輸泛藍陣營(46.85% : 43.53%);就算20055月選舉的任務型國代確實讓泛綠陣營得票率贏過泛藍了(45.91% : 49.87%),綠營直到現在(2008年)也還是沒有打破「冷吱吱效應」的魔咒。

  所以,根據台灣政治氣候學第一定理「冷吱吱效應」,可以做出下列推論:


一、明年立委選舉泛藍得票率還是大於泛綠。


二、馬英九要選的是在春暖花開的3月投票的總統,其競選策略走本土化路線是不得不然。


三、基於「全球暖化」的整體趨勢,抱持「愛台灣」的熱血理想和信仰,傾向投泛綠陣營的中華民國公民人數,長期來看只會越來越多。國民黨如果希望持續贏得執政機會,那麼在競選策略上若無「一棒打死」的把握(通常以國民黨的溫和理性,他們大概也想不出那種可以「一棒打死」的殘酷策略),千萬別跟綠營支持者對嗆太久,以免過度激發他們的「綠屬性」而以選票反擊。


四、還有,如果馬英九選上總統,或許可以考慮往後的總統大選比照以往慣例提前到12月舉行。只是這樣子,可能就會讓某屆總統犧牲一下,少當三個月就是了。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政治
    全站熱搜

    譯者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